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近年来,安徽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全省选择了20个县(市、区)开展为期3年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试点建设,各地积极探索形成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夯实了乡村振兴治理基础。
坚持党建引领,把握乡村治理正确方向
党组织引领方向,合作社焕发活力。芜湖市湾沚区高度重视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打造“党组织+合作社”模式,以党组织为主体,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为依托,组建产业党支部。在湾沚镇桃源村,村“两委”积极探索村党组织引领合作社模式,建立农村党建馆,整合村域特色农业资源,注册“孝祥状元”农事商标,推动“五色”文旅产业发展。湾沚区花桥镇在党组织引领下,积极与企业、社会组织合作,形成 “鸠兹湾艺创特色共富乡村振兴模式”,该项目依托原生村落,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市场化运作、村集体与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合作方式,由文创公司统一运营,借助“艺创+”模式,打造乡村振兴孵化器、产业兴旺发动机、艺创乡村人才集聚地,推进乡村治理水平提升。
红色元素增信用,邻里和谐助“三治”。蒙城县积极发挥基层党建作用,在乡村“信用村”建设中积极作为,致力打造“3A级信用村”等特色信用村庄,营造积极向上的乡村社会氛围。岳坊镇葛寒寨村积极利用丰厚的文化资源,设立乡贤馆,陈列历年村中的状元及大学生榜单,重塑源远流长的“耕读”文化,同时打造“状元林休闲生态园”等项目。岳坊镇戴尧村着力解决村民急难愁盼问题,针对养老诉求,建立村级居家养老中心,弥补家庭养老不足,提升村民满意度。党组织引领村民发展当地特色产业,探索“旅游+”农业发展模式,建成万亩莲藕,形成“莲虾共生”生态链。
优服务立足民生,“三三制”温暖民心。铜陵市义安区积极打造服务型党组织,创立“三三制”暖民心工作模式,受到村民的肯定。三张网络(组织网络、信息网络、服务网络)通户组,构建全覆盖的为民服务体系。三支队伍(村组干部上门式服务队、党员中心户巡访式服务队、志愿者服务队)进家门,推行亲情式的服务方式。三项保障(服务承诺制、村民直评制、坚持经费补助制)建机制,落实常态化的为民服务成效。
“党建群建”齐发力,乡村振兴“满天星”。黄山市黟县积极探索“党建+群建”模式。开展“头雁领航”行动,不断优化村“两委”班子队伍,采取考核留任一批、本村选拔一批、能人回请一批、选派任用一批等举措,推动优秀人才回归、大学生回引,积极激励“新黟县人”到村工作。开展巾帼双创行动,激发妇女创新潜能,通过培育一批“巾帼双创之星”,做强一批“她时代”创业品牌。
以自治为基础,激发乡村治理内生动力
社会组织搭舞台,多方主体齐参与。铜陵市义安区成德村坚持“以水兴业、以水富民”的思路,组建了水运协会,形成“一户带四邻、四邻带全村”局面,开展业务培训、证照办理、组织货源等服务,促进全村水运业迅速壮大。成德村以水运协会为基础,成立了以乡村能人、“五老”人士、巾帼志愿者等组成的乡贤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村级议事协商平台,在村务监督、纠纷调解、志愿服务等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
积分管理助自治,行为评议引乡风。金寨县因地制宜创建“6+X”评议模式。“6”指六项必评事项,即“勤劳致富、孝老爱亲、移风易俗、环保卫生、遵纪守法、热心公益”;“X”是必评事项外的其他评比事项,各乡镇、村可结合本地特点和实际情况自行确定评比事项,发挥群众主动性,寻找治理中的痛点、难点、弱点,对症下药。建立“红黑榜”制度,建设“振风超市”,村民可凭积分券兑换商品。
以法治为保障,照亮乡村振兴底色
“三官一员一律”进社区,法律支持保平安。淮北市杜集区强化村级法治队伍建设,在南山村、双楼村开展“三官一员一律”活动,邀请警官、法官、检察官、司法调解员和专业律师等专业人员进入乡村,将治安防控、法律援助、心理调适、法律咨询、司法监督、普法宣传等法律服务送到村民家中,解疑释惑,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力争做到诉访分离,取得了显著成效。旌德县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建构入手,夯实“三个一”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即一村一法治副书记、一村一公安民警、一村一法律顾问,为村民提供了贴心服务。
多方参与优调解,“作退一步想”解纠纷。黟县西递镇“作退一步想”工作法将当地文化名人胡文照“作退一步想”传统文化融入基层人民调解机制之中,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作退一步想”人民调解工作法,总结提炼出“听、理、劝、借、退、和”六字调解法。发动基层干部、乡贤、“五老”“两代表一委员”等人员,通过细听陈述、厘清症结、借古喻今、悉心规劝,让当事人回归理性、解决问题。运用“作退一步想”调解工作法引导当事人谦和礼让、互惠共赢,化解矛盾纠纷。
“乡村夜校”助普法,特色宣传提成效。淮北市杜集区充分发挥“乡村夜校”平台作用,在双楼村、南山村等地开展法治培训,邀请专家为村民普及法律知识。寿县积极推进法律援助宣传进社区,通过赶集宣传、以案说法等多种形式,把法律援助宣传到基层,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充分挖掘当地法治文化资源,创作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作品。
以德治为先导,厚植文明乡风
“一约四会”促文明,巡查监督树新风。杜集区南山村成立村红白理事会,对红白事举办规模、宴席标准以及禁止封建迷信等内容进行细化,并在公开栏张贴,确保村民人人知晓、人人遵守。
“三色”志愿扬正气,专业社工优治理。黟县美溪乡推广红色、金色、绿色三色志愿服务,开展“红色教育课堂”“绿色文化课堂”“金色保护课堂”等志愿活动,有效提升了乡村德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