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区报】三个全面推动“五社联动”良性循环

发布日期:2024-02-20         浏览量:3101
分享:

浙江省嘉兴市坚持党建统领,将“五社联动”多方共治理念全面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积极构建以社区为平台、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区志愿者为辅助、社会慈善资源为补充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实现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全覆盖,每万城镇常住人口拥有专职社区工作者20人,全市持证社工25569人,活跃志愿者人数和服务时长均居全省前列。



全面打通政策落地堵点


围绕“五社联动”落地难、联动慢的问题,嘉兴市通过强化政策集成,以多方主体合作、平等、协商的现代治理理念构建相互协调融合的“五社联动”制度体系。


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出台《“五社联动”助力现代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从完善体制机制、优化联动路径、扩大参与渠道等方面推动“五社”主体要素参与现代社区建设全过程。发布现代社区(城市社区)治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围绕治理主体、治理条件和治理结果“三个维度”86个指标综合评价社区治理成效,重点解决社区“干什么”“怎么干”“干成什么样”的问题,让社区治理做到“有标准可依,有目标可循”。


完善政策配套。从夯实“五社”要素基础出发,制定出台《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慈善之城”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社会组织公益创投管理办法》《社区发展基金会管理办法》等“五社”配套政策,为社会组织和慈善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扶弱帮困、应急救援等领域服务提供制度保障和经费支持。


强化实践指引。制定发布《现代社区“五社联动”实务操作手册》《社区发展基金会指导手册》,将根植于基层实践的经验做法进行总结提炼形成具有较强实操性的工具书,同时在全市16个村(社区)组织设立“五社联动”最佳观测点,开展减负工作动态实时监测、走访群众频次实时更新、公益服务项目常态跟进,推动“五社联动”良性循环。



全面破解治理服务难点

聚焦社区服务阵地少、群众参与度低、专项经费少等短板问题,积极寻找激活“五社”最活跃、最真实、最有力量的突破点,靶向发力,破解社区治理中的瓶颈。


建强“党建+”社区服务主阵地。优化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的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布局,因地制宜推进整体式、连片式、组团式等不同类型的社区服务综合体建设,全市已建成三星级及以上社区服务综合体81家,居民会客厅1134个。全市72个镇(街)社工站、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和1199个村(社区)社工室实现全覆盖。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分区分级规划设置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已建成“一里居”“睦邻点”“养老驿站”等服务站点295个,为区域内老年人提供学习、休养、健康保健、文化娱乐等家门口“沉浸式”一体服务。城市社区“15分钟生活服务圈”、农村社区“30分钟生活服务圈”基本形成。


培育多元复合社区治理人才。选优配强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落实“三岗十八级”薪酬待遇、畅通职业晋升通道、健全分类分层培训培养体系,不断优化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发展环境,建立健全“选育管用爱”全链条体系。加强村民代表队伍建设,选树先进典型,发布村民代表履职“十条”,评选村民代表议事协商经典案例,发挥村民代表作用激发基层群众自治活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在城乡社区、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和社区公益组织配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依托专业优势结对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通过人员派驻、预约服务、定制服务等形式服务辖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等机构,形成服务合力。培养使用社区志愿者人才,通过志愿服务项目化形式参与社区为老服务、环境治理、垃圾分类、矛盾调解等,推动志愿服务有效融入社区治理服务。


盘活优质公益慈善资源。建立以政府财政资金、福彩公益金为主,爱心企业、社区发展基金会等社会慈善资金为补充的社区治理支持资金“蓄水池”。仅2022年,全市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资金超1.8亿元、资助社会组织开展社区公益服务项目资金1600多万元。全市3000余家社会组织结对社区网格,连续三年组织开展“进网格送服务”活动,参与社区便民“微服务”、承接社区治理“微项目”、培育居民自治“微公益”。实施“益路同行”计划,打造一批群众欢迎、社区受益的服务品牌项目。遴选一批机制有创新、资源有整合、服务受欢迎的优质项目给予不少于3年的资金支持。



全面打造民生服务亮点

以社区优势资源要素为突破口,科学谋划“五社”要素参与社区治理模式,积极打造现代社区品牌示范亮点。


创新“五社联动”新模式。以“五社”中的优势要素为基础,创新“交联”“并联”等多种联动模式,充分发挥“五社”要素主动性,无缝衔接、有机整合实现“一起动”。海宁市西山社区以社区为基础平台,重点培育43家社区社会组织、链接147家公益团队和2.1万余名志愿者,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实现了“三呼三应”(有呼必应、一呼百应、未呼先应)服务型社区治理模式,形成新时代城市社区治理的“西山经验”。


推进分类治理新机制。将“五社”要素渗透到不同类型社区的治理中。在村改居和拆迁安置集聚型社区,推行“双社联动+文化治理”模式,重点培育就业培训类、文体团队类、社区治理类社会组织,通过开展小组体验式、集体参与式等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摒除农村陋习,转变生活方式,实现转型提升。在商贸楼宇集聚型社区,推行“社企联动+服务式治理”模式,重点培育志愿服务类、特色公益类和社区发展基金会,开展社企共建结对,在企业发展中融入公益理念,促进企业反哺社会。在经济适用房和商品住宅交错聚合型社区,推行“双工联动+参与式治理”模式,重点培育自治类、专业社工类和睦邻类文体社会组织,引导居民群众参与共建共治。


激发民主参与新活力。依托居民会客厅、睦邻驿站、议事小院等载体,创新有嘉兴特色的协商阵地、协商渠道和协商方式,推进在议事协商中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平湖市梅兰苑社区以“友邻六步议事法”为基础,创新“1+3+N”(1即党建统领,3即社区、业委会、物业三方协同,N即N个参与主体)邻善议事法,及时了解居民需求,解决居民急难愁盼。嘉善县洪溪村建立“7+5+5”议事协商模式(组建7支议事队伍,围绕5项议事清单,明确5步议事流程),形成事前、事中和事后全流程闭环管理,实现大事“众议”、急事“快议”、难事“多议”、小事“一议”。


(作者单位为浙江省嘉兴市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