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威海市聚焦困难群众急难愁盼,按照“群众点题、政府搭桥、慈善参与、品牌驱动、精准施救”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社会慈善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新路径。
聚焦救助保障 健全三项机制
筑牢全过程“一体化”保障格局
威海市围绕精准救助关键环节,打破多项壁垒,创新完善救助帮扶机制,努力提升救助质效。
健全主动发现机制,打通数据壁垒,实现遇困群众“一网预警”。威海市以“大数据+铁脚板”为依托,筹集资金升级“威救你”救助信息平台,整合17个部门23类73项救助资源信息,搭建11万人的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建立“黄橙红”三色预警机制,引导镇(街)及时开展入户走访、主动发现遇困群众。
健全转介服务机制,打通部门壁垒,实现救助申请“一门受理”。威海市依托镇(街)社区社会组织全覆盖优势,在镇(街)便民服务大厅设置帮扶服务转介驿站,在受理审核遇困群众救助事项时,同步将其遇困情况及个性化需求转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社工站),按需提供心理疏导、身体康复、生活照料、学习辅导等帮扶服务,实现救助主体由“政府为主”向“政府+社会力量”转变。
健全经济核对机制,打通信息壁垒,实现家庭状况“一键核查”。威海市完善14个部门98个单位经济信息互联核对机制,在市域内30家银行、53家保险机构联网核对,实现精准摸排、精准救助。
▲威海市社工与志愿者走访慰问困难群众
聚焦阵地建设 夯实三个基础
打造全链条“协同化”救助模式
威海市统筹整合社会资源力量,筑牢救助保障基础,让慈善帮扶更可及、更可持续。
整合信息系统,多维度打造救助“许愿树”。线下,威海市在部分村(居)试点设置“许愿树”,方便居民发布求助“微心愿”或公开捐赠物资,搭建遇困群众和社区慈善力量的对接平台。线上,威海市民政局依托“威救你”救助信息平台,研发“许愿树”板块,汇总记录“微心愿”,整合“威助你·爱汇海”慈善网络平台、“鲸立方·威益家”社会组织网上家园以及威海志愿平台三大信息系统资源,自动对接供需信息,实现社会慈善资源智慧化精准匹配,最大限度满足遇困群众个性化需求。目前已实现“微心愿”2500个,惠及2000多个家庭。
整合帮扶基金,多层级构建救助“资金池”。威海市拓展资金筹集渠道,整合社区资源,搭建社区慈善基金,通过兑换信用积分、颁发荣誉证书等,激励动员社区居民、辖区企业、共建单位、爱心商户等捐资捐物。壮大慈善冠名基金,主动对接爱心企业,提高企业捐赠积极性。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设立社区慈善基金84只,募集资金205万元;设立慈善冠名基金313只,募集资金总计1.32亿元。
整合基层力量,多领域组建救助“服务队”。威海市建立完善市—县—镇—村四级社会救助工作网络,充分发挥民政工作人员、村居“两委”干部、网格员、民政协理员、社工等力量优势,开展“敲门扫楼”行动,通过“面对面”实地走访,全面排查辖区内群众实际困难,实现由“群众找我办”向“我为群众主动办”转变。
▲威海市荣成市人和镇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微爱暖居助老助残服务队培育”项目带领村中志愿骨干实施暖居活动,解决老人实际困难
聚焦群众需求 发力三大维度
创建全方位“多样化”服务体系
针对遇困群众个性化需求,威海市实施“资金+物质+服务”多元社会救助,推动救助对象由“低保、特困”等向“低收入人口”拓宽。
“需求+项目”,推动社会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威海市创设个性化慈善帮扶品牌30余个,在开展好慈善大病救助、遇困大学生救助等传统项目的同时,实施“威海国际·燃起生活希望之光”血友病救助、“阳光洒满窗·家家悦”肢体康复资助等慈善救助活动。
“党建+公益”,激发社会组织参与救助热情。威海市持续擦亮“威海红帆”社会组织党建品牌,创新“党建+公益”救助模式,培育便民服务类、公益慈善类、邻里互助类等社区社会组织7846家。累计投入2220万元,通过公益创投的方式,引导社会组织在关爱特殊群体方面打造品牌项目,6万余人次受益。
▲威海市“雁筑港城”社会组织为老年人提供免费理发服务
“信用+志愿”,引领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活动。威海市民政局以推进全国信用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联合发改等部门推广帮扶积分兑换“海贝分”信用制度,对参与社会救助的个人给予加分奖励,引领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服务。截至目前,全市72个镇(街)社工站,发动志愿服务团队1153个、志愿者1.2万人,开展低保核对、居家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项目378个,惠及困难群众14万余人次。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D0L0StXrry0vzQS3ZDpX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