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院副院长王杰

发布日期:2023-03-10         浏览量:2502
分享:

让我们一起听

巾帼的故事——


我是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院的副院长王杰,今年5月,我作为党代表参加了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作为一名科技战线的党代表,我对今年省党代会报告中提到的“聚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体会特别深,我深深感受到省市区各级政府为我们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广阔舞台。


我是一名80后的科技工作者,本科就读于吉林大学,在长春应化所攻读了硕士和博士,2010年毕业后留在了长春应化所。身为黑龙江人的我,本以为我的人生从此就在东北这块黑土地上,在应化所做好一个研究员,在实验室里的埋头奋斗,书写自己的应化人生。


两年前的一天,我们应化所的所长突然找到我,说:“王杰,如果让你去广州工作,你愿意吗?”


“啊?没想过啊”这是我的第一反应。但我还是打开地图细细地看起来,哇,从最北到最南,3000多公里之绵长。地区差异、气候差异太大了,这不可能吧!而且我的宝宝才出生,老父老母谁来管,一堆问题开始让我觉得这怎么可能。


所长对我说,“目前我们最急迫的问题是解决我国航空轮胎依赖进口的问题,这是国家需要!”


国家需要!这不就是我们科研工作者最崇高的理想追求吗?能为国家做一点贡献,我愿意!“所长,我愿意去广州!”就这样,我离开了东北家乡,毅然南下到了粤港澳大湾区。


就这样,我们从长春应化所来到大湾区,带着41项成果寻找落地,广州黄埔,成为最好的选择。


自此,一个个高精尖人才“南漂”奔向广东,一项项“卡脖子”技术得以聚力攻克——“特一号”仿生橡胶、数字化轮胎工业软件等多项技术实现了从“0-1”的突破,国内首台套“航空轮胎动力学大装置”在18个月内投入使用,填补了国内航空轮胎动力学试验平台的空白。“国家需要”在黄埔得到了最好的实现。


现在,航空轮胎大科学中心已拔地而起,黄埔材料院的科研成果也硕果累累:

航空轮胎大科学中心已完成航空轮胎国产化技术全链条贯通,并衍生出特种轮胎、工业软件、非充气轮胎等相关技术。该中心目前已聚集全国19家单位41项技术落地广州。

与区属国企知识城集团联合成立黄埔轮胎(广州)技术有限公司,致力于建成世界一流科技创新型企业。公司有望今年实现新能源轮胎产品下线,建立我国独立自主的适航标准,带动中国轮胎千亿市场技术升级。

黄埔材料院基本完成“1+1+X”战略布局中两个“1”的布局,即以航空轮胎动力学大装置为核心的高端轮胎研发及制造平台和芯片化学材料研发及制程验证平台。


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黄埔材料院由起初的寥寥数人增加到330余人,到今年底,研究院将集聚500名高学历、年轻化的高端人才,全职人员达到70%以上。


回想当初的选择,我从东北辞职只身来到广州时,我的宝宝才4个月,如今,宝宝也两岁多了,会说话、也会走路了,我们的航空轮胎大科学中心也将建成投入使用了。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更作为一名党员,我特别自豪和骄傲,我没有后悔我的选择。虽然来广州黄埔才两年,但是这里优质的营商环境、一流的产业政策,高效的服务水平,让我真的感到我当年的选择是正确的,我下定决心扎根大湾区,全身心投入到攻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工作中,一定要为国争光,为党旗添彩。


“我们要争做世界第一”